返回

家居百科

生活百科 - 日用筛选分类
温度计

温度计

 根据使用目的的不同,已设计制造出多种温度计。其设计的依据有:利用固体、液体、气体受温度的影响而热胀冷缩的现象;在定容条件下,气体(或蒸汽)的压强因不同温度而变化;热电效应的作用;电阻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热辐射的影响等。

水银温度计碎了怎么办
水银温度计碎了怎么办
地面处理方法
1、首先打开门窗加强通风,降低汞蒸气中毒可能。水银有挥发性。然后撒些硫磺粉在破碎的水银温度计上面。
2、因水银含量较少,可以使用盆栽泥土或者面粉清除破碎的残渣简便处理方法。
皮肤接触处理方法
1、快速用纸擦拭干净。用大量水冲洗即可。有伤口接触水银的话推荐就近就医。
误食处理方法
1、重金属水银可以通过引用大量的牛奶或者豆浆、蛋清(含有大量蛋白质)液体。
处理后临近就医。
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为避免因外在过冷或过热的环境而影响耳温枪的准确度,因此在使用前必须将耳温计放在室温约(16℃~35℃)的一般环境下至少30分钟,以避免不正确的测量结果。
2、受测者应该在室温内最少20分钟,让身体温度平衡。
3、使用前避免耳朵潮湿,并保持耳朵干净。耳内无阻塞物及过多耳垢堆积才能测得准确温度。
4、在剧烈运动后,应该休息至少30分钟后再进行量测。
5、请不要在刚睡醒时测量耳温,因为被压住那一方的耳朵温度会比正常体温高。
6、通常在左耳与右耳之间所测得的温度会稍微不同,因此建议以同一只耳朵来测量体温。
7、当连续重复测量时,请在每次测量之间将探测头移开,并至少间断休息5秒钟之后再进行下一次测量,如此可获得最正确的测量结果。
8、正常量测读值约35.5℃~37.8℃,使用者平时应多量测体温,以便了解自己的健康温度,如有异常应注意身体变化或询问您的医生。
9、每次量测后需用酒精清洁干净信利红外线耳温计探测头,避免耳垢堵塞影响测量结果,以确保下次量测时的准确性。
温度计的种类
温度计的种类
1、气体温度计:多用氢气或氦气作测温物质,因为氢气和氦气的液化温度很低,接近于绝对零度,故它的测温范围很广.这种温度计精确度很高,多用于精密测量.
2、电阻温度计:分为金属电阻温度计和半导体电阻温度计,都是根据电阻值随温度的变化这一特性制成的.金属温度计主要有用铂、金、铜、镍等纯金属的及铑铁、磷青铜合金的;半导体温度计主要用碳、锗等.电阻温度计使用方便可靠,已广泛应用.它的测量范围为-260℃至600℃左右.
3、温差电偶温度计:是一种工业上广泛应用的测温仪器.利用温差电现象制成.两种不同的金属丝焊接在一起形成工作端,另两端与测量仪表连接,形成电路.把工作端放在被测温度处,工作端与自由端温度不同时,就会出现电动势,因而有电流通过回路.通过电学量的测量,利用已知处的温度,就可以测定另一处的温度.这种温度计多用铜——康铜、铁——康铜、镍铭——康铜、金钴——铜、铂——铑等组成.它适用于温差较大的两种物质之间,多用于高温和低浊测量.有的温差电偶能测量高达3000℃的高温,有的能测接近绝对零度的低温.
4、高温温度计:是指专门用来测量500℃以上的温度的温度计,有光测温度计、比色温度计和辐射温度计.高温温度计的原理和构造都比较复杂,这里不再讨论.其测量范围为500℃至3000℃以上,不适用于测量低温.
5、指针式温度计:是形如仪表盘的温度计,也称寒暑表,用来测室温,是用金属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它是以双金属片做为感温元件,用来控制指针.双金属片通常是用铜片和铁片铆在一起,且铜片在左,铁片在右.由于铜的热胀冷缩效果要比铁明显的多,因此当温度升高时,铜片牵拉铁片向右弯曲,指针在双金属片的带动下就向右偏转(指向高温);反之,温度变低,指针在双金属片的带动下就向左偏转(指向低温)。
电子温度计哪个品牌好
电子温度计哪个品牌好
1、欧姆龙电子体温计
网友使用心得:收到货后立即做了实验,测了三、四次都比水银体温计低0.1度,在固定的系统误差范围内,精度不错,不到3分钟就报警出结果,蛮轻巧的,也好存放,总之对产品非常满意。
2、欧勒电子体温计
网友使用心得:东东很好,非常喜欢,测量体温方便快捷,挺省电,用着挺方便的。女儿现在用用这个量体温很高兴,抢着要量,以前肛表量老是要哭,现在都不用烦了啊。测了几次,还挺准,测量速度很快,而且有保存功能。
3、倍尔康电子体温计
网友使用心得:外形不错,质量挺好,量起来和水银比差0.1度左右,有时还是比较准,但发烧的时候量了一下比水银低了0.2度,三个模式都试过了,好用,解决了孩子不愿意夹体温计的问题,挺方便。
4、Goodbaby/好孩子 宝宝婴儿奶嘴式电子体温计
产品推荐理由:该款为奶嘴式电子体温计,贴心独特的奶嘴式设计,非常适合小宝宝使用,不会让宝宝产生抗拒的心理。这款奶嘴式电子体温计有记忆功能,可显示前五次的量测温度,确切了解宝宝的体温变化,不失为妈妈的好帮手。

相关百科

返回

家居百科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