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叫“此心安处是吾乡”,宅这个字由此引申,大概是,此身依处是吾家。造词的人很懂得,所以从来先身后心,先家后乡。认识的喜欢宅的人大多非常有趣,之所以不出门,是因为出了门也不见得能找到比家更有意思的地方。我也非常宅,近几年尤甚,目测一年过之一年。花钱是一项,更重要是花心思布置舒惬,花力气打扫,还要花时间宅,烦琐里带点生活的可爱。
之前一直租房,今年搬家,美帝condo(类似公寓),一室一厅外加一小凹间(作工作间用),没动土装修,无前后对比,同各路大神比好像已输在起跑线上了。
【客厅篇】
在美帝做装修很复杂,搬家后觉得没大毛病,也就动土。主要以软装为主。草木也是软装之一,换七八年前那会,我是养什么死什么,不敢荼毒生灵,除仙人掌外,花草不沾。如今家中兰花错落,都是旧花,花谢了,没舍得扔,放在有光的角落继续养着,转眼花开已三年——这一点连我亲妈都感到难以置信。
沙发后是五层陈列木架,摆放旅行时带回的零碎小物,不定期更新。
毛里求斯的椰壳手绘,学陶朋友送的手作茶盏,日常喝茶用的黑乐碗。
左边是男票装了一晚的海贼王,右边是我去毛里求斯带回的手工船模,摆放上有种迷之喜感。
去日本带回的一猫,一狐,一虎。
美帝买画太贵,不说油画,单是打印,大幅作品动辄上百。当时新搬家,荷包紧。一次逛街,在一间小店发现作过艺术处理的和纸,大约7美金一大张,又去宜家买了最便宜的黑框,将和纸裁剪后裱起,厅里一幅,卧室一幅。
绣球花是家养,花开后剪下,去超市买来一把草,郎有情妾有意,门当户对。
下面这种黄橙橙的小花......也是家养,姓名出身暂不详(求大神告知)!!
露台养花草,入冬后有些要搬到室内,也有室内植株需光照。就在前不久新僻出这一角,风水宝“凳”,专吸秋冬早晨的太阳。长凳来自宜家SKOGSTA系列。
圣诞节改为圣诞角。
SKOGSTA是个人比较喜欢的宜家系列,画风如下,餐桌,高椅,长凳,储物筐......设计初衷为厨用,但不妨碍大家发挥想象自由陈设。
四年前,还在租房时代,购入家中最重要一款软装饰——此猫猫性随主,闺名牙牙。关于此猫详文,诸君若感兴趣,可移步猫可以萌到什么程度? - 简猫的回答 说说这款软装为什么好?家装再好,毕竟视野范围内出现次数有限,不像这一件,移动,便携,手感柔软,随叫随到,随到随喵。
SKOGSTA的储物筐,主要放旧杂志......至少初衷是这样的
一人一猫的午休时间。
在这里顺便提下关于养猫家庭的沙发选购。木制家具药石惘然了(一定会留抓痕),布沙发还有救。最重要是面料选择,尽量倾向pet-friendly,抗抓耐磨,易吸尘好打理。沙发颜色在小家中起色调平衡之用,当时选的是正水灰,主要考虑和牙牙毛色十分相配。
【工作间篇】
一室一厅,附加一个小凹间(den),可作餐厅或客房,思来想去后还是做成工作间。吃饭在厅里,近厨房一角放了个小餐桌(带储物功能),适合二人食。工作间里搬进的第一件家具是猫爬架/书架,还是牙牙刚来第二年给她设计+手作的。若有兴趣,请见:最让你体会到创造乐趣的作品是什么? - 简猫的回答
因猫爬架的存在,为求风格统一,基本确定工作间以原木色为主调。
工作台是橡木制,一直想找一款简单宽敞的。某天路过一家店,店里打五折,250美金左右,欢天喜地扛回家。想着以后有幸搬到一个有饭厅的家,还能作餐桌用。有了工作台,又陆续从宜家买来展示架与绿植木梯。原木色与白色协调,明亮干净,之后在选购零碎物时便将白色主义贯彻到底。
家中绿萝长长了,剪下一段后水养(基本不用打理),无形中多添了许多小植株。
用于储物的多是旧罐旧盒,摆出来的,没摆出来的,所有零碎物件分门别类。归纳是一次性工作,做的时候非常麻烦,不仅要考虑使用频率,也要顾全个人习惯。做好后则一劳永逸。
草木常要修剪,觉得旁枝扔了浪费。后来找来玻璃杯垫上鹅卵石,将枝叶插入石隙里做成水盆栽。
电线一条怪寂寞的,找了ABS板,画好鸟样,激光切割。
工作间面西,下午太阳充裕,在窗边放了个矮架,秋冬搁兰花,存一冬,隔春便开花了。
【露台篇】
露台之前细写过,若大家感兴趣,烦请阅:如何把小户型阳台布置出有情调又不贵? - 简猫的回答
八平空间,中有植株大小三十余盆,春播种,夏纳凉,秋赏枫,冬烤肉。天气好是工作间,猫乐园(居多),周末餐厅,偶尔饭后喝夜茶。
花木分四时开,春杜鹃,夏紫阳,秋红枫,冬粉
茶。此外,茉莉,瑞香与栀子花开沁人,玫瑰常有。
观赏用小辣椒,不可食。
夏天买来倒挂金钟与钓钟柳,从此蜂鸟们一天要来请安七八趟。来的大多毛色朴实,翅膀底嗡嗡,尖长的喙,在半空里悬停,隔一阵细亮的“啾——啾——”
从很远来,飞向它梦中的倒挂金钟......
夏天周末在露台吃饭。也曾和朋友一起大晚上涮火锅,虽然挤点,但格外热腾。
说起来,怎么宅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今人宅,古人也宅。比如张岱于《陶庵梦忆》写《不二斋》与《梅花书屋》二篇,表达意思基本是“我家好看,我家好看好看真好看!”因为太好看,以至“寒暑未尝轻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