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照明是新光源新产业,需要国家的扶持,但是如果要LED照明产业的发展不再走光伏产业的老路,政策扶持就应主要着力于完善行业标准、提高行业进入门槛、引导企业兼并重组、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等方面,只有让有能力的企业兼并和发展先进的产能,并对落后的产能严格执行关停政策,才能真正培养出大而强的LED照明企业。LED行业发展受到政策支持,市场逐渐进入繁盛期。
政策支持推动LED照明业逐渐进入繁盛期
LED照明:对光伏产业引以为戒
日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上确定了善加利用市场“倒逼机制”,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提高技术和装备水平,减少政府干预,禁止地方保护等政策措施。该政策措施一经发布便引起了社会业界的高度关注与热议,对此各方褒贬不一。
同时,众多人士也将同属光电产业的LED照明与其相对比,担忧LED照明陷入光伏一样的困境。当初光伏产业藉着高科技的名头和高利润的诱惑,成为各地政府招商引资和拉动投资的重要项目。而由于政府介入过多,导致市场功能被严重弱化。今年5月,笔者曾撰《警惕LED照明走光伏产业老路》一文,指出了LED照明产业的现状与光伏产业发展初期一样集万千宠爱于一身,须警惕滋生政策依赖惰性和产能与融资过剩危机。此次发布的光伏政策,也无疑给LED行业带来了警示,只有政府不过多干预,适时引导才不至于扭曲市场逻辑,陷入畸形发展的怪圈。
事实上,不光是LED照明产业,类似这种政府主导,以投资为发展动力的平铺扩张、求大求快的模式在我国产业发展中具有共性。尤其是目前LED市场无序发展、需求不足、产品集中在中低端的特点与光伏产业如出一辙,如果不及时调整,极有可能步光伏产业的后尘。庆幸的是,目前LED照明产业发展还未到不可挽回的地步,还能把握时机吸取光伏前车之鉴教训,尽快减少政府干预,及时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扭转局面。
不过,会议的决策是框架性政策,还需要出台细则来落实。虽然政策的出台似乎让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光伏行业看到了政府“救世”曙光。但现实情况是,光伏行业今天的困局并非国内需求不够大、补贴不够多,而是过热投资催生的产能与产量远超市场负荷。同样,对于LED照明产业而言,目前需要做的不是采取继续补贴、施加行政命令、继续扩大资本投资等猛药,而是将现有的政策落实并细化,让市场归位,真正让行业加速启动淘汰整合。
经过狂飙突进,光伏行业又进入艰难的调整期,内外交困。从过热到退潮,光伏行业的众多企业为了熬过寒冬,已开始了不同以往的探索与转型。此次政策出台能否有效另当别论,但是无论是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教训,还是中国光伏产业目前的困境,都证明了让政府来决定行业的优胜劣汰是一个错误的方法,故LED照明产业的发展,政府到底该如何把握调控的度,是接下来最大的挑战,是否还应该强制性大规模地推进应用LED照明,应当深思熟虑,应该放下短期内就迅速打开国内市场的幻想,避免现在风光无限,日后苦水连连。另外,打铁还需自身硬,LED照明企业以及垂涎LED照明市场的外行企业,也要立足于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发掘与培养,而不是追着热点走,以防止陷入新的陷阱。
LED照明市场开启,政策推动行业发展
随着全球能源短缺以及电费价格上升,作为第四代绿色能源LED照明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企业等关注。经过国家、政府有计划的政策、补贴等推进LED照明产业发展,LED照明企业在大江南北全面开花。
从市场角度看,LED照明市场逐渐开启。各地政府政策鼓励企业改造公共路灯照明、公共场所照明、政府办公大楼照明等公共设施照明,推进LED照明普及以达到环保、节能、减排的目标。因此,公共设施照明为企业开启广大市场。其次,尽管公共设施照明市场一般由资金实力雄厚规模大的照明企业掌握,但商业照明、办公照明、家庭照明等具有广大市场有待中小LED照明企业开发。目前,宜家家居、沃尔玛超市等一些大型商业照明已经开启LED照明改造之旅,相信在具有数据及实践性证明的照明改造影响下,商业照明、办公照明、家庭照明等节能、减排、环保之旅即将开启。
从促进LED照明发展的政策来看,各地方政府纷纷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纷纷采取招标促进产品应用、补贴促进LED技术研发等政策快速推进LED照明发展。今年5月,广东省政府召开“广东省推广应用LED照明产品工作会议”,确定实施“广东三年普及LED公共照明”工作方案。根据省政府要求,在公共道路、公共场所、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等财政或国有资本投资建设的照明工程领域,新建照明工程一律采用LED产品,原有使用的非LED照明产品在2014年底前改造完成。其中珠三角地区力争在明年底前率先完成。除此之外,与LED照明相关标准技术联盟、标杆体系等相应逐步建立。
从LED照明产品价格趋势来看,随着LED芯片技术发展、产能过剩、国家补贴推广、市场激烈竞争等因素,LED照明产品价格逐年降低。通士达一位市场部人士告诉记者,现在,不少厂家销售的民用LED灯,通常是过一个季度就下调一次价格,每次调价的幅度都在3%--5%。产品价格降低利于产品普及,但也应避免为了价格而放弃产品质量混乱市场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