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造假风波还未淡出消费者的视线,现在,以设计著称的“意大利家具品牌”在“3·15”前后又陷入“伪品牌”危机。在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北京办事处向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递交的3批共30个“伪意大利品牌”中,涉及家居行业的包括萨博SABO厨具、JAJEMON嘉加梦、里奥纳多·达芬奇 L&&D/LEONARDO·DA·VINCI、以赛亚ISAIAH等多个品牌,均是在中国注册、取个洋名、在意大利并不存在的“伪品牌”。
意大利政府出面“打假”
据记者了解,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旗下的知识产权部已经先后向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递交了三批共30个“伪意大利”品牌,它们或宣称产自意大利,或使用意大利国名、地名甚至国旗做产品名称,打着“意大利”旗号误导消费者,意方呼吁中国政府采取针对性措施。国家知识产权局保护协调司副司长张志成表示,已经收到了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提供的这些信息,因为涉及工商行政管理、质检等不同部门,因此相关信息已经及时转送职能部门。“据我所知,有关部门已经与他们联系并且进行了沟通。”张志成介绍,“有些事情的处理需要一些时间。同时,还有一些信息涉及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的职责。”
针对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递交的第一批侵权名单,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于 2011年10月12日作出回复称,中国商标总局已驳回了“尼诺·费雷(意大利)”(Nino Ferletti Italy)、 Bestibelli Milan两个品牌的商标注册申请。至于一些涉案商标使用人在商标使用中自行添加意大利地名的行为,回复称,意方可根据《商标法》有关规定向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举报投诉。还有一些宣称其为意大利品牌或意大利企业,是否存在虚假宣传及误导消费者的行为,需由有管辖权的工商机关依法调查后予以认定。
张志成还向媒体表示,我国对于知识产权保护是非常重视的。除了日常持续加强执法保护工作外,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假冒伪劣商品的“双打”行动正在深入开展,并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意大利以及其他贸易伙伴的知识产权,只要符合中国法律规定,都会得到保护。对于知识产权保护,中国政府是高度重视的。”
2010年7月,意大利经济发展部领导下的对外贸易委员会在北京设立了知识产权办公室,经过了1年左右的收集调查,在中国市场上发现有60家假冒意大利品牌的企业。这些“伪意大利品牌”的市场主体包括中国大陆、港台地区以及韩国的企业。它们在宣传时号称自己是来自意大利的品牌,但这些品牌在意大利根本不存在。
“伪洋品牌”源自崇洋心理
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伪意大利”品牌恐怕要算之前被炒得沸沸扬扬的“达芬奇”家居,而在这之后,2010年7月,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在北京设立知识产权办公室,经过一年时间的收集调查后发现,在中国市场上有60家在宣传时号称来自意大利的“伪意大利品牌”,其中就有比较著名的家居产品——萨博SABO厨具,萨博SABO厨具的产品合格证上印有 “意大利SABO萨博生活厨具有限公司”、“SABO萨博(中国)生活厨具有限公司”等字样,经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调查后发现,在中国和意大利的商标查询系统里均没有生产厨具的“萨博”商标注册记录,其宣传时称的中国公司不过是一个运营主体名为“潮州市枫溪区萨博厨具礼品经销部”的个体户,地址显示为 “广东省潮州市枫春路482号金秋城304座”。
像萨博SABO厨具这样给自己虚造意大利血统的企业并不是个案。JAJEMON嘉加梦家纺,公开信息显示,“JAJEMON嘉加梦”商标系在中国注册,它的公司所在地为意大利佛罗伦萨市布奥兹路2号5014室,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调查后发现,该地址并不存在,该品牌真正的运营商为上海家利床上用品有限公司;以赛亚ISAIAH,打着“意大利”旗号主营床垫产品,以“养生”概念红极一时,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的调查显示,它实则是一家起步于我国台湾、生产场地在广东东莞的企业。
“或在介绍产品时宣称产自意大利,或在产品广告册上写着某年诞生于意大利某个地方,或使用意大利国名、地名甚至国旗做产品名称,我们在市场上随意逛逛常发现披着‘意大利’外衣的中国本土品牌有不少。”3 月20日,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北京办事处方面表示,这些企业的做法涉嫌虚假宣传,是不诚信的商业行为。
而代理意大利品牌MANTELLASSI,与美国销量最大的家具品牌Ashley和高端家具代表品牌Stanley达成合作意向的超舒适国际家居总经理王兰玉则认为,消费者过分崇尚意大利生产或意大利进口,极端认为洋品牌就是好,即使贵也值得,购买时非常容易受价格左右,反而忽略品牌价值和商品本身的价值及相应的服务价值,这样的消费心理使得假洋品牌有了可趁之机。“无论是意大利家具还是中国家具,都要从制作工艺、品牌等多方面衡量其价值和产品价格。”
除了崇洋媚外的消费心理,中国家具协会理事长朱长岭认为,消费者难辨产品意大利身份的真假,从另一个侧面助长了“伪品牌” 的嚣张气焰。“顾客购买时得到的产品信息一是来自销售员介绍,二是价签上写明的产地、材质等,至于这些信息是真是假一时难以判断,只能靠商家自觉,另外工商执法部门也应该加大监管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