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有关巴西和阿根廷的反倾销事件,将是最近一段时间,所有中国陶瓷从业人员都极度关心的话题。坦白地说,我个人认为,这将给予中国陶瓷行业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震撼。
来自欧盟和亚洲的陶瓷反倾销案件,我们经历过多起,前者是陶瓷消费最高端的市场,而后者则为陶瓷消费增长最快速的市场,有所贸易摩擦乃至龌龊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嚼饭太快,牙齿都有可能咬住舌头,更何况“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朋友”的国际关系?
由于这些区域的发展受限,佛山陶瓷界曾对于南美市场寄予过巨大的幻想:今年初佛山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周文亲率业界一行前往巴西参加当地的建材展;而据闻以大局观著称的新中源集团,正欲启动一个庞大的南美合作计划。但这些努力也好,计划也罢,无疑都将因为目前的变化而受到较大程度的影响。
好吧,让我们先把所有技术层面的讨论姑且抛开,试图去寻找那只舞动这场风暴的蝴蝶吧。
由于美元走软,巴西本国货币雷亚尔兑美元汇率今年以来升值逾6%,目前正处于近12年的高点。数据显示,巴西6月份生产总值下降1.6%———这也是仅次于国际金融危机期间的下降幅度。
面对国内制造业的萎靡不振,巴西上调了交易税,试图遏制本币升值,同时加大了对于廉价进口的抵制(当然,主要是针对亚洲,尤其是中国),出台了一个涉及范围广泛的“壮大巴西”计划,不但推行进口许可证制度,还强化了边境控制,对于产品的原产国标志进行核查。在这个计划中,巴西还颁布了一个价值160亿美元的税收减免措施,以帮助遭受重创的纺织、鞋类、家具与软件行业。
巴西总统迪尔玛·罗塞夫更是发布了态度强硬的誓言:“我们必须保护我们的经济,我们的制造业成果和我们的就业机会。巴西有办法应付这场旷日持久的(输入型)危机……我们有办法坚持实施系统性的抵御。”
而在巴拿马运河以北的美国,议员之间更是对于提高联邦债务上限争吵得不可开交,美国的失业率在6月升至9.2%,1460万人受困于“失业型复苏”。
值得指出的是,美国制造业的问题和巴西的并不相同,虽然纺织业和电子制造业转移到了中国,但美国制造业生产总值在1997年至2007年间每年增长3.9%,不过,这个期间美国的生产率也每年上升了6.8%,于是数百万工作岗位消失。
根据相关数据,中国的制造业生产总值和美国几乎不相伯仲,分别为日本的2倍,德国的3倍。但是,足以令人惭愧的是,中国是用低工资和大规模生产实现的,而美国凭借的是提高生产率———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大约为美国的12%。
尽可能降低制造成本,然后试图将产品卖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是全球化时代每一个企业家的梦想,但美国的工厂基本上以资本密集和高劳动生产率为主要特点,而并不能创造大量就业。
这或许足可以说明,为什么美国会严重依赖于金融体制的创新,以及相关杠杆化的利用,包括每年花四十亿美金补贴两万五千名农民,让他们可以大量生产棉花,导致世界棉花价格越来越低廉;发行越来越多的国债,从而导致政府出现可能债券违约的状况发生……
二战以后,美国和欧盟一直主宰着全球贸易谈判,因为它们的市场规模要远远大于其他经济大国。可以肯定地说,现在的贸易机制未必是最合理和最完善的,欲全面推行公平贸易是一件更漫长和艰巨的事情,但中国因素已经在不断地冲击和改写着这些规则。
由于西方发达经济体奉行低利率、深陷财政难题,资金不断涌入前景光明的新兴经济体。但由于外汇政策的各不相同,加上经济实力的差异,更将这种热钱所带来的冲击在不同的国家效能不同程度地放大。
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扩张9.6%,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大型经济体。而在2010年,中国占全球商品贸易总额的比重为10%,占巴西商品出口总额的比重已达到15%。但同期,中国市场占巴西出口的比重与欧盟的21%基本持平,远大于美国10%的比重。
2010年,巴西与中国的贸易实现了大约5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巴西的出口明显偏重于大宗商品,主要是铁矿石和大豆;中国出口到巴西的则基本是制造业产品,绝大部分是鞋类和服装等低附加值产品。在2010年1-2月,从中国进口产品的巴西公司只有9267家,而到了2011年同期,则有1.1469万家,增幅高达24%。
几乎所有的评论家都认为,国际贸易、特别是中国的崛起,带给了巴西1000亿美元的意外收入,从而将该国从本世纪初的债务危机中“拯救出来”,完成了过去十年的经济转型,促使了社会进步。
中国市场以开放、庞大且快速增长而著称,但由于人口众多,增长方式主要以外贸和投资作为驱动源泉,因此这个过程中使全球贸易和生产格局发生改变:拉低了相对劳动密集型制造品的价格,而由于规模制造的需要,导致了大宗商品价格大幅飙升。
世界经济的中心正逐渐转向亚洲。无论是对于老牌经济强国、还是巴西等新兴经济体而言,这既带来了新的机遇,也预示着新的挑战。但更大的挑战其实在于,在全球范围内,低成本制造模式都将终结。
据瑞信分析,去年中国农民工的薪资增加了30%-40%,预计至少到2013年还将每年增加20%-30%,而过去5年里,城市人均收入已经增长了82%。劳动力成本上升挤压了所有沿海工厂的利润率,开始促使制造商把生产基地转移到成本更低廉的地方,如内地省份,以及印度和越南等国。
全球营收最高的代工电子制造商富士康,去年启动了将员工迁往内地的尝试之后,又在近期推出了雄心勃勃的自动化计划,计划在三年内在中国工厂大量采用100万机器人。摩根大通评论认为,劳动力成本已不再低于资本成本。
无论如何,中国都是全球化制造中不可替代的经济体。各种类型的产业集群造就了密集而完整的供应链,劳动力供给开始紧张,但数量庞大,且相对熟练。所有的企业都知道,如果要搬到劳动力及其他生产要素资源少得多的地方,只会推高必要的成本。
由此看来,任何国家要对中国陶瓷发起的反倾销,都仅仅是浮云而已。对于企业来说,暂时的影响必然会有,但只要能坚持提高质量和打造品牌的策略,必将迎来更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