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广西南宁一个小山村里仅剩的一所老房子。在这里从事乡建和儿童自然教育工作的黄姑娘租了下来,邀请了一位80后的设计师进行改造。先来看看改造前后对比图:
嗯……好像就只是翻新了一下,铺了个水泥地,跟农村普通的土房子也没啥区别。莫非,屋内另有乾坤?
好吧,看起来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但是,就是这样一栋看起来貌似平淡无奇的房子,竟然成为了20年才举办一次的联合国人居大会上的wikibuilding展示案例,惊艳了全世界!
这座老房子位于广西南宁羊山村三甲屯,取名为“南院”,即南方的院子。
由于村子大刀阔斧的改造行动,农民们把大部分老房都拆了,拿补助盖混凝土新楼房。
只留下小河边这栋孤零零的土砖老房,掩隐在一片玉米地里。
这座老房原是私人住宅,有着超过60年的历史,房屋的主人曾进行过几次修缮,最终还是废弃了,在河对岸新建了一栋三层砖混住宅。
生活在南宁的姑娘黃娟一直致力于乡建和儿童自然教育活动,在她的坚持和努力之下,终于租下这座房子,并邀请了设计师进行改造。
前后经历了8个多月,在保留房子原貌的基础上,里里外外焕然一新。
工人们将墙体拆下来的土砖替换到已经坍塌的墙体上,同时小心翼翼地拆除屋顶的瓦片,又小心翼翼地重新铺设上去。
房子原来内部纵横墙体较多,空间狭窄,设计师干脆把内部墙体全部拆除,植入了钢结构形成大空间,并且增加了夹层。
钢结构和砖墙混合称重,支撑着新的屋顶,也让有坍塌风险的墙体变得更加稳定。
老房子新旧材料交织,土黄色的砖,白色的钢构架,木色的屋面板,形成了画廊空间般的艺术效果。
老房子临近小河的一侧,原本是一块玉米地。
改造后在这里建了一栋新的独体建筑,将老房子的空间进行扩展。
为了不破坏老房子的山墙面,将新房子脱开布局,而且墙体大面积采用玻璃,保证了视线的穿透。
同时用新建筑的轻盈来衬托老房子的厚重。
新建筑的主体结构采用高强竹纤维复合材料,纤细的构件如同木材,显得无比温暖。
此外,还在各个方向设置了大大小小的庭院,不同透明度的玻璃让近远之处的美景都尽收眼底。
你会发现,这栋新建筑其他三年全是玻璃,只在厨房一侧设置黏土砖墙,与老房子进行材料上的对话。
历经岁月之后,这两个建筑的砖墙都会产生同样的痕迹。
这两栋建筑一个新一个旧,一个厚重一个轻型,彼此对照又彼此呼应。
南院落成之后,村民们虽然不太明白为什么在村里要修建这样的房子,但他们都说很喜欢这里。
因为老房子的一砖一瓦都非常的熟悉,而新房子则显得很亲切。
村里的孩子都喜欢来这里,因为这里有很多个院子,他们可以无拘无束的穿梭奔跑、玩耍、看书和发呆。
夜幕笼罩之下,这栋老房子显得无比温暖。
经常有游客闲逛至此,发现这里完全开放,富有生活气息,他们会休息片刻,拿出相机留影。
如今,南院成了三甲村最后的老房子,见证着历史的变迁。
后来,这栋改造后的老房子还成为了20年才举办一次的联合国人居大会上的wikibuilding展示案例。从一个不知名的老房子,成为了一方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