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砖铺到一半量不够了、壁纸贴到一半拼花对不上了、地板铺完封边不够使了……诸多“意外”,在家装现场频频发生。
“签合同时 看到施工项目都是全的,以为不会有增项了,没想到被主材用量超出预算绊了一跤。”“施工到半截儿也不可能再重新换瓷砖了,只能再加钱补买缺少的瓷砖。” “这倒是不用担心偷工减料了,直接告诉我料不够用得加钱再买。”……在不少有过装修经历的消费者的苦恼和抱怨中,《广厦时代》发现,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包括瓷砖、壁纸、地板等主材用量常常超过原本的测量数值,消费者现场二次掏腰包补买主材的情况屡屡发生。
最近,家住昌平附近的徐女士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供图/米兰国际家具展
【发现】
墙砖贴完发现缺斤少两 进退两难不得不二次买单
“有些问题真得等到具体施工了才能发现。”最近正忙于给家里老房子装修的徐女士,向《广厦时代》讲述了她遭遇的装修陷阱。
“卫生间的墙砖贴的差不多了,工人告诉我不够用了,差了大概50多块儿,得再花钱补买。”徐女士说,“没办法,现在的状况就是拆也不是,再去掰扯前期的测量问题也来不及,后面还有一大堆后续的施工等着。只能自掏腰包赶紧把少算的墙砖补上了。”令徐女士更加意外的是,对此,负责家里装修工作的工长坦言,在他的装修经验中也遇到过不少类似的情况,即前期对于主材用料的估算结果小于实际铺贴面积,“不够用后期补”的现象,并不少见。
种种“误差”的出现,究竟是主材品牌“一不小心”测量不准确,还是有意制造增项强行加价?近日,《广厦时代》对家装中的测量“误差”走访了解,发现家装主材使用背后的“潜规则”。
【背后】
以低价签单用补价赚钱 “压缩尺寸”时有发生
“装修队是朋友介绍推荐的,前期的施工都很顺利。现在轮到了瓷砖品牌入场,就出现了测量与实际铺贴间的误差。”徐女士表示,“如果是差个一块儿半块的,我也能理解是测量误差,但是少了50多块砖,怎么也说不过去吧。”
的确,报价时听起来便宜划算,落地交付时才发现自己“补交”的费用其实并不少,甚至反反复复消耗的时间精力更多,才觉得“表面低价”实在不靠谱。百万家园监理公司总裁许国忠提醒消费者,不管是主材品牌还是装修公司,为了能够以较低的价格和消费者签单,往往以低价入手吸引关注,一旦签成,便可在其中做不少“文章”。而在各项主材的测量中有意“压缩尺寸”,便是让初始报价显得低廉的重要手段。九空间整体设计机构资深工程师李双富也告诉《广厦时代》,对于一些小公司、小品牌来说,报价低无疑是一种快速揽客的办法,而后期增项则无疑是其赚得利润的方式。
事实上,除了一些游击队、建材商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外,不少设计师也会利用这种“大面积小测算、报低价后期补”的方式,拿到更多订单。而对于正规严格的大公司来说,此类问题就并不多见了。详尽的测量数据报表与合同明细,更能让人看得清实际耗材。
商家擅长“制造”拼花 不必要耗材正在悄悄进行
除了可能需要在施工现场“即兴”买砖外,还有一些“模糊”的主材损耗,其实也隐藏在不少装修工地。
“大多数时候我们宁愿帮消费者把预算留出一些富裕,也不想在后期的各个环节中增来增去。”李双富表示,以壁纸为例,一旦涉及到拼花对接,必然会有一些损耗。有些装修公司把主材都包含进去,但时常会“自动”忽略掉材料损耗的情况,仍然是给出看似严丝合缝儿的报价,但一旦主材入场到了实际应用的时候,就会接连不断 地出现问题,临时加壁纸卷数、找相应的拼花对接,都可能发生。
当然,还可能出现的另外一种情况就是主材产品的“过分损耗”,商家告诉消费者这儿的拼花需要损耗两卷壁纸,那儿的对色需要损耗两卷壁纸,这样四五卷壁纸可能就出去了,但实际上平衡分配的话可能两三卷足够满足了。同理,瓷砖、地板等主材也是类似。
由此可见,虚报主材用料的损耗情况基本可以分为两种,即不顾实际损耗一味给消费者报出低价,诱惑消费者因便宜而下单,但在后期应用中再次掏钱增购,另一种则是打着“视觉效果”的幌子以“高损耗”忽悠消费者买无意义的单。对此,专业的设计师及施工人员则可能成为消费者避免跳入陷阱的有力保障。
【提示】
“增项”已不局限于项目种类 消费者得留个心眼
事实上,在如今的家装市场中,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已经对施工环节是否全面完整有了警惕心理,但与此同时,却常常疏忽对于主材用量计算的把控,发现前期量房情况与实际施工面积发生误差时,往往已经是施工已经进行到一半,不得不再加价继续。
“在选择家装公司与主材品牌的过程中,价格不应该成为被考核的首要指标。”许国忠建议消费者,“商家终究是要有利润可寻,如果价格低的超乎想象,那么后期势必会出现乱七八糟的问题。”
当然,如果能够对自己的家有个比较清晰的了解并在装修前做足功课,入坑上当的几率也就会大大减少。尤其是消费者在与商家签署合同协议时,务必认真了解每一个细节及明细的意义,只顾全面而忽视细节,往往免不了在后期的施工环节中补交“学费”。
文/仵文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