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戈
讲个听来的小故事。
有个朋友的孩子在美国读书,舍友是个美国人。到交学费、住宿费的时候,到处跟人借钱。穿的衣服几乎到了寒伧的地步(朋友的原话是“破破烂烂”)。是不是这孩子家里很穷?非也。他爸爸是个小有名气的律师,收入丰厚。
美国不少大学生靠打工来挣学费。当然,并非所有大学生都不用家里的钱。据朋友介绍,有些学生是家长给付学费,但生活费自己挣;有些是家长既付学费也给生活费;有些则全部靠自己。很多学生以不拿家里的钱为荣。
打工挣点生活费还是可能的,挣学费就太难了。美国大学的学费再优惠,也比我们的贵。怎么办?贷款。所以,很多美国孩子大学刚毕业就背了一身债。毕业后,到投行这种机构工作的,薪水高者有8万甚至10万美元,但一般也就四五万美元。每月除去租房、吃饭、交通和看电影等娱乐,就所剩不多了。
讲到这里,聪明如您已经看出,我下面要说什么了。没错,那些负债很重的年轻人,工作后好几年,能还清贷款就算是收入较高的了。然后,随着收入的增加,才能有些积累。纯粹是我个人估计,就贷款上大学的这批年轻人而言,一般来说,恐怕前5年是在还大学贷款,再用三五年积累买房的第一笔款(类似首付款)。
顺便提一句,前面说的那位朋友,孩子刚去美国没多久,他就给买了一小套公寓。本来是纯为了自住,到时候卖了就是。没想到,两年时间房价就涨了百分之二三十。当然,赴美国买房的中国大军功不可没。
有份来自美国机构的报告说,2010财年至2015财年,中国买家累计购买了至少930亿美元的住宅。预计未来5年中国买家在房地产的投资还将达到218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万亿元)。其中,留学生家长应该是消费主力之一。
我国几年前就有一份调查报告称,2010年北京首套房贷者的平均年龄仅27岁,为全球最低。这几乎可以看成是城市购房群体的缩影。谁也没有权利来指责年轻人买房,也无权教别人何时买房。譬如年轻人会说,我也不想刚毕业就背负沉重的房贷,但你能保证房价不上涨么?像我这样的媒体工人,每每看到深圳上海北京噌噌往上涨的房价,都有一种后怕感,幸亏早些年买了房啊,否则就只有独自叹息了。
不容回避的现实是,如今大城市里的年轻人,怎么办?前两天面试了几位大学生,就有一位谈到了房价问题,“我们毕业后如果是留在一线城市,这么高的房价,怎么可能买得起房?”有位刚毕业的学生也曾跟我说,大城市的房价简直令人绝望。
我写这篇稿子的时候,深圳和北京又诞生了一批地王或小地王。毫不意外,有的地块又是楼面地价比在售商品房高,北京延庆一幅地块的楼面价甚至是周边房价的3.5倍。深圳一块地和前些天南京的一块地,总价都超过80亿,地产商跟大白菜似的抢。
全世界的大都市,中心区的房价都很贵。纽约曼哈顿与北京内城的房价,自然有它贵的道理。但是,纽约出了林肯隧道没多远,就是新泽西州,房价几乎是天壤之别。纽约到周边新泽西小镇的通勤时间,固然也不短,但房价便宜啊;从后沙峪到北京中心城区公交单程得1.5个小时吧,但6月2日拍卖的地块,楼面价高达4.6万元。因此,有媒体用了一个标题,“北京房价:令人望而却步的心痛”。这种心痛,更多是来自年轻人。
我这篇文章的标题,更多是一种“噱头”,我无意对中美房价做简单化的比较,毕竟国民收入、居住文化和社会保障等,都存在巨大差异。情绪化地控诉高房价的危害,也并不能把房价打下来。但年轻人因此而产生的浓郁焦虑必须高度重视。
前几天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表明,中央已将科技创新放在了国家战略层面。而科技创新源源不绝的活力,来自年轻人。多少重大发现、科技发明,是在35岁以前创造。不管你承认不承认,住房关系到科技人才的安全感。
普遍而言,年轻人第一位的是找到一份还算称意的工作,然后就是拥有一套自己的住房。你说得有道理,房子不一定必须买,长租也可以。但如今的房屋租赁环境实在令人不敢恭维。规范租赁市场说起来就长了,还不如来点实惠的。
国家主管部门要求大力发展租赁住房。其实公租房早几年就在推行,但效果未尽人意。我个人的建议是,停建经济适用房后,应该发展包含政府补贴、有一定保障性质的租赁住房,优先供应给无房的年轻人。怎么个补贴法?房租可以抵扣个人所得税。
冯仑说,丈母娘是推动房价上涨的重要力量,某种意义上,年轻人也是。如果有了稳定的租赁住房,一大批年轻人就不至于大学一毕业就急急忙忙去买房。这实际上也是将实现住房需求的时间拉长了,有助于缓和供求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