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价买回来的“洋家具”,居然连一块木头都没有。更重要的是,“达芬奇事件”后,“洋家具”成了被调侃的笑柄,不少人将它与“假货”挂上等号。这下子,用“洋家具”的富人们尴尬了。而红木家具商们却在一旁偷着乐,称红木家具新的春天就要来了,希望借机占据高端市场更大的份额。
买了欧式家具很郁闷 怕被问“是不是达芬奇”
在厦门,李先生也算是一位成功人士,然而因为“达芬奇事件”,最近有些烦。“有些朋友调侃我,你家那家具是不是‘达芬奇’的。”李先生说,听到这种问话,自己挺郁闷的。
原来,李先生在厦门有几套房子,但其中七成家具都是欧式的,号称“进口品牌”。本来,用这些家具,李先生脸上挺有光的,毕竟是国外的品牌货。
“达芬奇事件”被端出后,李先生终于知道了不少“洋家具”中的猫腻。
“欧式家具”这个概念本身就有问题。一些人有钱了就想买国外的家具,为了和国产的区别开来,就给它们安上了这个名字。这其实反映了一种崇洋的心态。”高骏红木家具负责人黄山认为。
做过板材生意的黄山揭露,所谓的“欧式家具”,很多都是国产的,以广东居多,只不过是取了个洋名字,就变身“洋品牌”,但其材料基本上都不是实木。
“像达芬奇,用的就是密度板,家具上的雕花也大多是模具制作出来的,不是实木雕刻。”黄山说,这些家具除了品牌响外,质量很一般。
业内人士沈先生说得更直白,很多所谓“洋家具”,就是把碎木头用胶水黏合起来,再给它穿上漂亮衣服,纯正的欧式家具在国内市场并不多。
红木家具边忙装修 边喊“感谢达芬奇”
记者在位于湖滨北路的明红堂红木家具店里看到,这里正忙着进行装修。负责人蔡朝忠告诉记者,之所以赶着装修,还要感谢“达芬奇”。
“我们准备把原来一直闲置的二楼赶紧利用起来。”蔡朝忠认为,“达芬奇事件”后,红木家具销售肯定又将迎来新的春天,所以增加营业面积就很重要。
在蔡朝忠看来,“洋家具”和红木家具都是面向高端人群,有钱人最怕被别人说“用假货”或“没文化”,这些人一旦鄙弃“洋家具”,就成了红木家具的潜在客户。
同样是在明红堂,一位正在挑选家具的赖姓客人表示,他是替妹妹来挑家具。原来,他妹妹正在装修房子,本来是坚决要用欧式家具的,但经历了“达芬奇事件”,想法开始转弯。
“现在,她看了我家里的红木家具后,觉得也挺好,所以就让我出马了。”赖先生笑着说。
“达芬奇造假曝光后,已经打击了不少高端消费者对‘洋家具’的信任,这就给红木家具一个很好的机会。”福建省收藏家协会厦门分会家具专业委员会主任彭建楚认为,红木家具的文化内涵其实正是“洋家具”所欠缺的。
更重要的是,红木家具的耐久性和收藏价值也特别突出。黄山说,“洋家具”都要用以铁钉和粘胶,时间一长,钉子生锈了,脱胶了,恐怕就没人要了。而红木家具保存几百年都没有问题,“越老越有味,越老越值钱。”
红木家具若不重诚信 小心重蹈覆辙
尽管“洋家具”当前在国内的处境已处于“痛打落水狗”的境地,然而红木家具本身就干净吗?兴许,不少人还对去年的“白皮门”记忆犹新吧,再者,市场上这檀那檀,这花梨那花梨的,又有几个是真正的红木?
确实,红木家具行业同样也存在猫腻。如果红木家具商们当前只看到“洋家具”的狼狈,并在一旁暗爽,而不是去思考如何树立行业的诚信,那么兴许有一天,“洋家具”就是前车之鉴。
对此,彭建楚认为,应该让消费者透明地选购,真真切切地看到红木家具的制作材料和工艺,这样方能打消消费者的疑虑。
然而,又有多少商家肯大大方方地亮明自己所谓“红木家具”材料的真实身份呢?其实,在信息如此透明的当今,消费者们并不傻,把消费者们当傻瓜,以为给材料安上个这檀那檀,这花梨那花梨的名称,就能使消费者误以为是红木家具,这个时代早已经过去了。
有关的商家们,是否也该醒醒了呢?